閱讀資源
閱讀資源
閱讀資源

綜合問答(1 )

2022-04-02

問:當我們看到別人的不良行為時,如何對此人生起慈悲心?

答:小時候,每當我犯錯時,母親總是說:「你這麼做是不好的。」但從來不會說:「你是個壞小孩!」因此,我們要去思惟:人往往被自我、情緒所掌控而犯錯,儘管自己也希望改變,卻無法控制自己。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希望自己更好,表現出色,卻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才好。這樣去思惟,就會對他人生起慈愛和悲心。


問:探望臨終的人時,應該怎麼做?

答:對臨終者而言,重要的是聆聽與陪伴。如果你知道臨終中陰的禪修,可以和他談一談;也可以持續地禪修,然後迴向給他,為他祈願、祝福。這些都很重要,都可以做。


問:從事過一些慈善事業,但因突發狀況受阻,這是業力所致嗎?

答:是不是因為業力,其實很難說。對於無論怎麽做你都無法改變的事,即使向諸佛菩薩祈請,也起不了作用,這個可能就是業力。而如果是容易進展,容易找到解決方案的事,那就不是業力帶來的,可能是暫時的障礙。有時候,稍微一祈請,奇蹟就發生了,你會認為是因為祈請聖者的關係,祂太有力了!但下次你再祈請,可能問題變得更糟或是沒有改變,你就覺得佛菩薩沒有力量。

事實上,並非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源於業力,有的是業力所致,有的是暫時的因緣,就是有「過去世的業力」或「暫時的障礙」。


問:要怎麼判斷什麼是好的,什麼是有傷害的?

答:重要的是問問自己的動機是什麼?動機跟行為有關,但所有的行為都會有一定的副作用、負面的影響。比如說吃素,吃素是好的,你不想要傷害動物,這是很好的動機,但有時也會不小心吃到或傷害到一些小蟲子。

任何的決定都不可能只有一面,不一定都是唯一、最好的抉擇,有時候會有人做出一定的犧牲,或者有一些失落。所以一定會有負面的作用,但沒有關係,重要的是我們的動機。


問:可以懷抱希望嗎?希望不也是痛苦的根源嗎?

答:當然可以,並不是所有欲望、執著都是不好的。這種希望有時與無明相關,但卻是一種好的無明。就如佛陀曾教導:「一切都是空性的,不要執著。」然而佛陀也說:「你是自己的保護者,要精進地去修持。」

有位弟子對此感到困惑,覺得兩種說法很不一樣,由於他是一名農夫,佛陀就問:「當你種地時,用什麼為肥料呢?」通常,肥料的來源是牛糞、人糞等污穢的東西,但它們卻能夠幫助農作物生長。

同理,世俗層面的慈心、悲心、止禪等,雖然屬於分別的概念,但卻是非常好的概念。此外,精進地禪修,生起慈悲心,或者做義工幫助別人,都是很好的。所以,這類的願望、希求都是好的。


問:與人爭執、動怒的時候,一旦對方音量提高,我就無法控制自己不口出惡言,如何改善?

答:這需要練習,面對負面情緒,不必認為那是壞的,也不需要去評判對錯,只要去覺知它,一旦你抓住這些習性反應,就是解脫的開始。因為不可能幾天內就能改變習慣,它會一再反覆,但試著去捕捉到、覺知到這種身體內的衝動、感受,心中的圖像和信念,以及各種聲音、話語,只是去看著、覺知著,這樣去做,最終真的會所有幫助。


問:當對他人的悲心變得非常強烈時,想要停下來卻做不到,該怎麼辦?

答:悲心需要智慧,如果只是悲心,有時會變得過於強烈,甚至感覺別人的痛苦、疼痛都到了自己身上,以致於無法平靜。因此,我們需要開展智慧。

第一步,是要看到無常。變化起伏隨時都在,我們無法總是幫到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也都會有起伏,我們沒有辦法控制,也不能改變現實。所以要接受人生就像海上的波浪,這是世俗諦的智慧——看到無常。

第二步,是要認識空性。事實上,我是空的,那個人也是空的;那個人的苦是空的,我的悲心也是空的。由於我們不認識空性,所以會受苦,是我們製造了自己的痛苦。這樣去觀察,空性和慈悲就雙融了,於是痛苦便消失了。

起初因為慈悲而產生傷痛,但若透過空性開展悲心,痛苦就會消除掉,而慈悲會開展,這稱為「無概念的慈悲」,就是慈悲跟空性雙融的修持。

如果你明白空性,就可以這樣修持;如果不了解空性,就從無常開始,去了解並接受無常。


問:與人相處時,我會希望別人關心我,如同我關心對方,但當期待落空時,就感覺很難過,怎麽處理這種感受?

答:一般當我們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會期待得到別人的幫助。在我們的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智慧,而智慧是要了解一切的實相,了解人生是無常的,就像海上的波浪,不斷地起伏。

有時我們試著盡力去幫助別人,卻沒有辦法做太多。因此,要學習放下,接受人生是起伏的,同時,不要放棄,盡己所能地去幫助別人,但心中不要太緊繃於結果。學習去接受,這是見地。 

此外,你還需要禪修,要練習覺知。當你覺得難過、失望的情緒很強烈時,就看著自己的呼吸,或者聽聲音,或用默念的方式,之後,你可以去看感受,有種種不同的練習方法。因此,從見地開始,也就是認知、信念的層面,然後直接去面對身體和心中的感受,可以從這兩方面做覺知的練習。



如果您對禪修有任何疑問,歡迎參與各地共修於現場提問討論,也可透過聯絡網頁寄發電子郵件,我們將樂意與您分享更多關於禪修的方法,並協助您開始實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