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資源
閱讀資源
閱讀資源

2020堪布貢噶台灣弘法 ‧ 細說《入行論》第五品「護正知 」開示摘要

2020-03-08

今天是三月八號婦女節,在這邊跟世界上所有的婦女獻上祝福,藏人有個說法:「一半的天和地都是婦女」,表示婦女是非常尊貴的,所以特別祝福大家吉祥如意。

從傳記、傳承上來說,今天也是岡波巴大師的上師密勒日巴尊者的成佛日、現虹光身日,從勝義諦來說,諸法實相是平等無差異的,然而從世俗上,諸法是緣起觀待因緣而生,當必須觀待因緣時,時間、地點就變得極為重要。

因此今天是密勒日巴的大日子,也可以說是具備加持的殊勝日,在這樣特別的日子當中,我們一起來持密勒日巴尊者的心咒,想著尊者確實安住著,祈請尊者的功德能藉著法,生於我的心中。

(堪布帶領大眾持咒  「嗡阿 咕嚕 哈薩 巴雜吽」  )

■  守護學處之要點守護自心
成佛的基礎是從守護學處而來,經上說到:若沒有皈依戒相就不是佛教徒,不是佛教徒就無法修持,無法修持也就無法從輪迴中解脫。

皈依是從是否修持戒相、學處而論,而非是否剃度、著僧服。如果心中有皈依的學處,也就在脫離輪迴的路上前進了。皈依、菩提心的戒相及學處,都是斷除輪迴的基礎、所依,若不具備菩提心的戒相和修持學處,就無法成佛。因此守護學處是非常重要的。

無論是苦樂、善惡,造作者就是自己的心,我們在世間上遇到困擾時,總認為是外境所生,但事實上造成困擾的是自己的心,痛苦、傷害、安樂、功德皆由心而起,輪涅的界線也是從心而作區別,因此守護學處的要點,就是要守護自心,要知道一切罪業、功德皆由心所起,如此一來就能學習去掌控自心。

這是一張圖

■  若不依止正知正念  所生四種過患
在第五品護正知中,第二十三偈「合掌誠勸請,欲護自心者,致力恆守護,正念與正知。」寂天菩薩合掌要我們以下面的偈子來守護正知正念,首先告訴我們若不依止正知正念有以下四種過患:

一、沒有修持的力量

「身疾所困者,無力為諸業;如是惑擾心,無力成善業。」

若生病的話,身體就不聽使喚,同樣地當心被煩惱指使,心也就喪失了力量 ; 若心散亂的話,修持也就無法成功。如果有正知正念的話,心中的過患都能加以阻擋令其無法生起,好比我們有抵抗力的話,疾病也就無法近身。


二、無法保管功德

「心無正知者,聞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復住正念。」

若無正知正念,就像漏水的瓶子,永遠無法裝滿它。同樣地若向上師求取引導、戒相,若仍無法改變自心,那麼實相、功德仍舊無法生起。因此若想生起修持的成果,一定要依止正知正念。


三、參雜罪惡過失

「縱信復多聞,數數勤精進,然因無正知,終染犯墮垢。」

若無正知正念就像食物倒在地上,食物已經跟地上垃圾混在一起,無論作什麼修持都會沾染過患。若想避免種種的過墮、令修持潔淨,就需要依止正知正念。


四、散失功德

「惑賊不正知,尾隨念失後,盜昔所聚福,令墮諸惡趣。」

原本具足的功德,會因為沒有正知正念而有散失的風險。猶如家中有著金銀財寶,家門卻敞開著,就可能有遭竊的風險。因此要讓福德不散失、善根不丟失,就要依止正知正念。


■ 依此四因 生起正知正念
知道不依止正知正念的過患後,接下來要了解生起正知正念有四因:

一、與上師、善知識、法友常相伴隨

「恆隨上師尊,畏墮聞法語,易令善信者,恆常生正念。」

親近上師、善知識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會不自覺地跟隨他們的善行,而生起正知正念。反之若同伴造惡,我們也同樣會受到影響,雖然我們改變不了對方,但也要極力避免被他們影響。


二、不能忘卻諸佛、上師的教授口訣

「佛及菩薩眾,無礙見一切,故吾諸言行,必現彼等前。」

若能時時憶念教言,我們就能藉此提醒自己不忘修持,進而生起正知正念。


三、恐懼知慚

「如是思惟已,則生慚敬畏;循此復極易,慇慇隨念佛。」

思維煩惱的過患,自然就會生起恐懼之心,就像這陣子因為疫情緣故,出門我們怎樣都不會忘記戴上口罩,因為我們有著恐懼之心。依著這樣恐懼慚愧之心,而生起正知正念。


四、恭敬學處

「為護心意門,安住正念已,正知即隨臨,逝者亦復返。」

憶念功德而生起對於學處的恭敬,就能自然生起正知正念。

這是一張圖

■ 如何運用正知正念?

一、運用於遮止諸惡:
要運用正知正念來遮止一切惡行,當罪業產生時要能穩定而住,遇到煩惱時身語意要像樹木般沒有動搖地安住,對於造成惡業的因和緣,要謹慎而行不被驅使,對於會造成煩惱的對境一開始應當要與其隔離、保持距離,依止正知正念契入修持。

有很多禪修的方法,但最根本的方式就是好好地待著、安住著,在這時候憶念著佛法僧、特別是上師、善知識、口訣也是非常重要的,總之就要讓自心不趨向罪惡。


二、運用於增長善業:

1.對身體不起貪執
要讓自心依止正知正念而趨向善行,首先要知道不能好好修持的原因是什麼?因為貪欲的關係,而生起貪欲之因就是「我」,執著之基就是這個身體,雖然沒有真實的「我」、「他」,但我們都是基於這個身體來認知的。我們做任何事情也是基於這個身體,而有種種的執著和貪戀,我們想盡辦法要讓自己看起來更俊美,都是依於這不真實的「我」而生起的,因此一開始要先減少對身體的貪戀。

2.善加守護
減少對身體的貪戀不是視身體為怨敵,而是把身體當成一個可以作用的對境,我們可以藉著身體淨罪集資、獲得佛果。因為心是藉由身體而安住的,如果身體的狀況不好,心也很難好好安住,因此對心之所依的身體要好好的守護,因為身體是行善之所依,我們應該好好利用這個有意義的身體。

3.以此身行善
對身體不起貪執、善加守護之外,還要善加利用此身行善,如十善業等等,這部分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


三、運用於饒益有情:
運用正知正念利益有情,有三個要點

1.有著願意利他的動機
在利益眾生時,若具備一個良善的動機,所做的就是戒律,並可稱為善行。比方說在別解脫戒有很多被禁止的事情,如果是為了利益眾生,佛陀也是開許的。

阿難曾經詢問過佛陀,如果想令佛陀喜悅,我們應該作什麼供養?佛陀回答:「令眾生歡喜。」因此沒有比饒益有情更好的善法,只要是利他的事情都要勇敢的承擔、力行。譬如你若有機會為眾生指引道路,就該以歡喜心為眾生做這件事。因此為了要利益眾生,有著勇敢承擔的心力,這就是戒律之心要。

2.有利他的行為
做出令眾生確實歡喜之事。如對眾生佈施,無論是財施、法施,令眾生歡喜,而最後能帶領他們接近法道。但是要留意如果所行的佈施是眾生不需要的,眾生就不會起歡喜,譬如強迫推銷一個不想禪修的人修持,這樣就不適當。

3.不造作對眾生不喜歡、未能生起信心的事
會令眾生不歡喜之事都必須棄捨,如果你是佛教徒,特別又是僧伽的話,這是非常重要的事。佛當初制定比丘戒、沙彌尼戒,多數都是為了避免讓眾生不能生起信心而制定的。要想要利益眾生的話,首先要讓眾生相信你,讓眾生喜歡你、接受你。任何令眾生不歡喜、不生信心的事情,都應該運用正知正念加以避免。


(2020堪布貢噶台灣弘法《入行論》第五品「護正知」3月8日開示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