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資源
閱讀資源
閱讀資源

2020堪布貢噶台灣弘法 ‧《入行論實修次第之璀璨日》第二日開示摘要

2020-02-29

修持六度  成就佛果

為了利益一切眾生都能究竟離苦,因此我們要證得究竟的法身、展現圓滿的報身、成就佛果。成就法身需要智慧,成就報身需要福德。為了要成就佛果,最主要就是修持「六度」。

累積福德資糧,著重的是外在身語二業,在六度中修持「佈施」、「持戒」、「忍辱」。累積智慧資糧,著重在心上,修持六度的「禪定」、「般若」。而福慧二資糧的助伴就要修持「精進」。

透過六度的修持,可漸次消除每一度的違緣,如「佈施度」可以遠離慳吝,「持戒度」可以遠離貪著的心念,「忍辱度」可遠離嗔恨的心念。透過修持淨除暫時的煩惱,心中的本質也就能自然地展現,進而得以成熟一切有情。

這是一張圖

■ 「布施」:生起能捨的心念  令自心本性顯現

布施主要能幫助我們生起能捨的心念,斷除慳吝後,內心本具的心性就能自然顯現。布施不在於金錢多寡,而在意念清淨與否。有三種不同方式的布施:

一、財布施
給予有情眾生對於生活有所幫助的布施。不一定要透過財物,若使用語言的布施,哪怕只是一個微笑,能令對方生起歡喜,這也是種布施 ; 又好比在排隊時,遇到插隊的人,若體諒對方而表達禮讓,這也是種布施 ; 和顏悅色替問路的人指路,也同樣屬於布施。

二、無畏施
給予有情眾生對於性命有所幫助的布施。如布施藥品或是將路上的小蟲移到路邊乃至放生,這些都屬於無畏施,重點在我們的動機不是為了自己,純粹是希望解除對方的痛苦。

三、法佈施
給予有情眾生能夠脫離輪迴的法布施。但同時也要觀待對象是否有想聽法的心態,否則反而會帶來反效果。


(堪布帶領作「布施」的修持)
讓心鬆緩緩地安住

想著我們擁有很多財富、受用
在此生能擁有這麼多富足的受用
來自於過去世福德累積所感招
對此內心生起隨喜的心念

心中想起周遭各種遭遇貧苦、困難的有情眾生
這些有情都是想要得到快樂、遠離痛苦
但因為無明的緣故   處在艱難、痛苦的情境中

內心生起  把擁有的財物、受用
布施給這些有情
需要食物的布施食物
需要衣服的布施衣服
需要財物的布施財物

內心生起非常慈愛、恭敬他們的心念來行布施

想著今天能布施給一切有情
對此內心感到無比的歡喜

進一步  將一切功德回向給有情眾生


「持戒」:守護自心 不造惡行

讓身語意不落入惡業,將身口意三門轉為善業。在心上守著誓言,不造作違品、努力修持順品,依著戒律就有了持守的基礎。

「持戒」有兩個含義:
一、守護自心
盡力守護自心不生起煩惱,但因為我們此刻充滿煩惱,所以事實上是很困難的。

二、不造惡行
縱使心中生起了煩惱,也努力不要造作身語二業。

持戒的三個要點:「正知」、「正念」、「不放逸」

「正念」:猶如牧羊人,牧羊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不讓羊群陷入危險處,牧羊人看到危險時,就馬上去把羊群趕回安全的位置。「正念」指的是「不丟失」,時時觀照自心,當惡念生起時,知所取捨。

「正知」:猶如鐵鉤,當覺察到有危險時,牧羊人會趕緊使用鉤子把羊群拉回來。當你丟失時,「正知」可以幫助你生起覺察。

「不放逸」:猶如新進門的媳婦,凡事戰戰兢兢。內心生起煩惱、造作惡行的話,就會有不好的果報。「不放逸」指的是小心謹慎的取捨。

傳統中把「正念」、「正知」統稱為「覺知」,有時我們具有覺知,但卻自己去造作行為,所以「不放逸」是非常重要的,要思維放逸可能會感得三惡道的痛苦,對惡業、煩惱要有防護、謹慎的心念。

《入行論》:「當內心生起不善的意念後,為了不引發成為身語二業,要安住不動如樹。」我們要知道,勿以善小而不為,再小的善行終將涓滴成河,而應盡力行善 ; 勿以惡小而為之,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再小的惡業都應努力遮止。

這是一張圖

三個菩薩的學處

菩薩學處的數目雖然很多,但最主要有三個要點:
一、不捨棄眾生
若有能力幫助眾生,哪怕是敵對、傷害你的對象,心中也不捨棄。若生起捨棄任一眾生的心念,就違犯了菩提心戒的根本。

二、不發心得聲聞、緣覺果位
聲聞、緣覺認為眾生太多,還是自己修行就好。生起這樣的心念,雖不違犯根本,但仍減損了菩提心戒。因此要善加思維菩提心的利益,具有要盡力幫助眾生的心念。

三、斷除四種黑法
若不能遮止下面四點,便會減損了「正念」、「正知」、「不放逸」的力量,而導致最後違犯菩提心戒。

1)欺騙有情眾生:欺騙眾生便跟利益有情的發心相違背,也就失去大悲心。

2)應供令生悔:令眾生於善業生起懊悔

3)欺誑聖者:欺騙上師、聖眾,或把上師、聖眾當成達到目的的工具。

4)毀謗聖者:對修行人生起詆毀。


真正沒有怒的狀態: 對於惱害你的人,心裡一點都不在乎

《入行論》提到六度中,忍辱是最重要的修持。因為如果忍辱做到了,持戒、禪定也一併做到了。忍辱主要遮止的是瞋怒的心念,有三種忍辱:

一、自己能夠承擔痛苦的忍辱

二、能夠原諒傷害自己對象的忍辱

三、能夠了知法性、空性義理的忍辱(法忍)

因為生氣的對境通常是讓我們受傷、受害的人,所以在修持「忍辱度」時,主要是修持第二種,對於惱害我的人,生起寬恕忍辱的心念。而安忍的對境有三種:

一、直接對我造成傷害而令我生起嗔怒的對象。

二、雖沒有直接傷害我,但以輕蔑惡語等等,對我的親友師長造成傷害,導致我生起瞋怒的對象。

三、對這個讓我生起瞋怒的一方給予資助、讚美的對象。

因為我們內心受到惱害,所以通常我們就會以惡語反擊對方,因此我們需要觀修忍辱,對於惱害我的對境生起忍辱的心,那麼應該如何修持忍辱呢?

忍辱,在藏文的意思是「經由忍辱,內心不錯亂」,《入行論》提到,如果我們遭遇了各種惡語、惱害後,雖然沒有去報復他,但在心中留下難忍、艱辛的感受,這並不是真正的忍辱。雖沒有回應的行為,但在內心仍陷入爭執,心處在錯亂的情況中,雖然忍耐了幾次,但終有一天會忍不住而造作行為。

當然忍住不發動身語二業是很好的,但只要內心懷有「這個人很惡毒」的執念,就仍然處於瞋怒當中,真正沒有嗔怒的狀態是你對於惱害的人心裡一點都不在乎。

如何對傷害自己的對象,內心真正地生起不在意的安忍呢?有以下三個思維的要點:

一、煩惱力

1.對象的煩惱

知道惱害自己的人和他的煩惱是分開的,他也是被煩惱所掌控的。真正的瞋怒、對治的不是那個對象,而是煩惱。因此內心要安住在這樣的理解。

2.自身的煩惱

也許是因為自己理解錯誤,導致誤會而生起對他人的嗔怒。

二、業報因果

在業報因果上做思維,或許是過去世所造業力的關係,導致此世要承受果報。

三、修持助伴

歡喜於幫助自己修持忍辱的對境出現了,忍辱能夠帶來無比的福德、善業,因此惱怒我的人,事實上是很好的修持助伴。修持忍辱時,需要一個仇敵的對境,這時就能夠生起感恩的心念。


(堪布帶領作「忍辱」的修持)

讓心鬆緩地放下
讓心回到當下、本來的狀態
心是怎樣的狀態 
就這樣的安住

自然地安住
並沒有忘失
知道自己就在那個當下安住著

試著觀想一個你非常討厭、或傷害你的人
曾經惱害過你的人
無論以什麼粗暴的言語怒罵你
或顯現不好的臉色面對你
或做了什麼事情傷害你

心裡思維
他會這樣傷害我
可能是被內心煩惱力所驅使
才有了這個舉動

事實上他跟我一樣
想要快樂、不想要痛苦
因為他內心煩惱力所以才會這樣對我

他的行爲也不會對他帶來快樂
都是因為他內心的煩惱啊

再一次回想傷害你的人
心裡想著他根本沒有必要來傷害我
也許是因為過去世惡業的果報顯現
於是在這業報因果中承擔
對於惱害你的人 一點都不在乎

再一次思維傷害我的人
雖然他這樣傷害我
但是可以成為我修持的對境
這是我修持忍辱的助伴
心裡安住在這樣的思維

最後 把心鬆緩緩地安放



(2020堪布貢噶台灣弘法《入行論實修次第之璀璨日》第二日2月29日開示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