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資源
閱讀資源
閱讀資源

2020堪布貢噶台灣弘法 ‧《入行論實修次第之璀璨日》第一日開示摘要

2020-02-28

由於新冠疫情的緣故,大家無法來到現場,但事實上能將聽聞的法用心地修持才是最重要的,所以透過網路上課也是很好的。

這三天課程主要講述《入菩薩行論》的修行次第,《入行論》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教法,因爲這部論著主要不是著重在見地上,而是讓我們在行持上能清楚掌握實踐教法的具體次第。

過去在印度那爛陀大學,最主要的修持就是依止《入行論》,這部論著在行持上,最主要就是修持「菩提心」。佛法中修持的教法非常多,而最精要的就是「菩提心」,修持是為了要成就圓滿的佛果,而成就佛果最主要的因、心要也就是「菩提心」,《入行論》主要就是講述修持「菩提心」而成就的法門。

《入行論》對菩提心的教法共有十品,前三品主要講述對於還沒生起菩提心的行者,應該如何生起菩提心?接下來的三品談到,已經生起菩提心的,應該如何不退損?後三品則談及,已經生起菩提心後,如何能夠持續穩固的增長?最後第十品談到回向的部分。

巴楚仁波切將《入行論》這十品的義理加以歸攝,成為修行人每天運用於生活的要點,也就是今天的課程內容《入行論實修次第之璀璨日》。仁波切一生當中學習《入行論》達八十次,在這八十次解說、修學的過程中,每一次都有不同的體會,所以他告訴我們此論是非常具有利益、重要的教法。

仁波切將他自己學習的體驗和經驗,將最重要的要點歸攝起來,對於菩提心沒有廣大學習及體驗的我們,幫助我們能夠在如幻的生活中,善加把握和運用。今天大家有此善緣,在這裡一同學習,首先內心要生起無比的慶幸,我們真的具有很大的福報。


菩提心的兩種意涵 

如何修持菩提心?一般提到菩提心都僅僅談到發起菩提心的動機,其實菩提心不只是動機的部分,菩提的藏文是「強秋」,「強」:對於所要斷除的各種罪障,究竟的加以淨除 ;「秋」:圓滿一切殊勝究竟的功德。「菩提」簡單的說就是自心本具的本性,不被各種染垢遮蔽,讓自心本性可以如實展現的意思。所以有時候我們說「菩提」指的就是佛,因為我們自心的本質就是佛,與佛無二無別,但為什麼此刻我們仍是凡夫呢?因為我們沒有認識心的本性,而陷入迷亂的緣故。

因此對於心的本質,不落入迷惑,能夠認出心的本質就是佛,這就是「勝義菩提心」。因為不認識自心本性,透過種種方法,幫助我們認識心性,這就是「世俗菩提心」。修持菩提心的方法,就是以「勝義菩提心」及「世俗菩提心」為基礎。


修持菩提心 應具三特質

一、暇滿人身

在法的行持上面,能夠獲得修行的機緣,能夠自主、有能力去修持教法,都是依於暇滿人身的緣故。「暇」:有機會機緣聽聞修持。「滿」:有能力去做修持。

對於其他五道眾生而言,無法修持佛法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自主能力,以及缺乏能夠修持的能力。一開始最重要的條件就是暇滿人身,所以我們要對自己得到暇滿人身,內心要生起無比的歡喜。

這樣的歡喜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沒有生起慶幸歡喜的心念,當我們修持菩提心時,有時我們內心會覺得沮喪,覺得自己怎麼可能做得到呢?甚至覺得成佛、利益眾生怎麼可能呢?

當我們認識到自己具有殊勝的暇滿人身,就會進一步相信雖然成佛、利益眾生是困難的,但是因為我們心中本來就具有成佛的因,所以仍可以努力去試試看。

噶當派的祖師跟弟子們說:「得到暇滿人身,菩提道就等於已經走了一半了。」因此對暇滿人身要生起無比的歡喜,並且好好的運用它。


二、對於佛法具足信心

對於所修持的教法真正的理解、無比歡喜地去修持,這就是信心。信心不是只是祈請而已,而是指對於佛法的修行,具有無比歡喜、想學習的心,當修持中遭遇困難、艱辛時,內心能夠生起只要運用佛法便能夠克服的信心。

心性沒有任何的痛苦和艱辛,但是因為我們不認識心性的緣故,所以顯現出眼前暫時遭遇到痛苦和困難,因此了解眼前暫時的痛苦艱難是可以淨除的,只要能夠運用佛法,內心生起歡喜,努力地去淨除它,這就是具足信心的表徵。


三、對於有情眾生具有悲心

如果僅只是想到自己要去除痛苦還不是菩提心的修持,另外還要對其他有情眾生遭遇到痛苦,生起無比的悲心。

修行人若具有暇滿人身、內心具有信心並對有情眾生具有悲心、時時想著要利益一切眾生,具足這三個特質、條件,便是可以趨入菩提心的行者。

這是一張圖

透過「七支供」淨罪集資   領受菩提心戒

前行非常重要,前行若沒修好,正行就沒辦法修得好,因此要透過「七支供」的要點修持,幫助自己如實地領受菩提心戒。由於我們的業、習氣非常強烈,而衍生心中很多煩惱、習氣的累積,因此在領受菩提心戒前,要先將煩惱、習氣加以淨除。

好比煮飯前鍋爐器具要先洗乾淨一樣,如果鍋子盆子都沒有洗,這樣也煮不出美食。在菩提心的修持上,若能先將煩惱的垢障清淨、圓滿資糧,就能夠修持得好。

因此在一開始的基礎上要修持的就是「七支供」,讓我們可以淨除罪障、圓滿福慧資糧。一般在做「七支供」中第一個是「頂禮」,第二個是「供養」。

修持菩提心時,「七支供」的修持內容是:

一、供養

在內心作清淨罪障、積聚資糧的修持,其中供養是非常重要的。依著供養可以得到兩個結果,第一個是資糧圓滿,第二個是可減少執著,如果不能減少執以為實,對空性的實相就很難趨入。因此我們所貪著外在的財富受用等等,最好的對治就是供養,一方面累積資糧,在供養的當下,內心生起無比歡喜,也斷除了內心的執著。因此供養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可能會想我想要佈施,但是沒有錢財該怎麼辦?事實上供養最重要是要在內心積聚資糧,諸佛菩薩並不需要實物的供養,是為了我們內心能夠生起修行的資糧,內心對供養生起歡喜心,淨除執著。因此不在供養的東西多寡,重要是內心的歡喜。

佛陀在世時,有一在家居士問佛陀他很貧窮無法圓滿布施資糧,該怎麼辦?佛陀要他不要這麼想,在內心用身、語、或用觀想化現佈施,不在佈施物品,而在當下佈施的心清淨與否。佛陀說,佈施時若具足三個條件:「供養物清淨」、「發心清淨」、「供養的對境清淨」,若具足此三種清淨,這樣佈施的福德就非常大。

「供養物清淨」是指供養的物品是不雜染罪業的,「發心清淨」是指心念不雜染吝嗇、惡念,以清淨的意念作佈施。最後是「供養的對境清淨」,供養的對境非常重要,佈施是為了積累修行的資糧,因此需要具有無比圓滿的能力、功德,就像佛一樣能為我們指引開示正道,這就是我們供養的對境。


(堪布帶領作「供養」的修持)

將心安住在開放的覺知中
在心的本質中  當下是怎樣就怎樣鬆緩的安放

觀想十方一切諸佛菩薩眾  出現在前方虛空中
具足無比大悲、大力、智慧     慈悲地瞰視著鑑知著我

觀想著我們向眼前諸佛菩薩聖眾
化現出無量的花果供養物做供養

特別是心裡最喜歡的物品或是喜好的景象
全部供養給諸佛菩薩聖眾
藉此斷除貪著

觀想著外在世界自然生起的各種花朵、美麗的湖泊、山林
以這些供養給諸佛菩薩聖眾

觀想著各種有情眾生所製造的美好事物 乃至房子、車子、道路等等
全部供養諸佛菩薩聖眾

觀想著所有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香水、莊嚴的裝飾衣物乃至美好的飲食
全部供養諸佛菩薩聖眾

特別將自己身口意所具各種功德、能力 、所做一切善業
全部供養諸佛菩薩聖眾

心裡面觀想著以這樣的方式
做了無比廣大的供養
藉此累積了無比圓滿的資糧
內心生起無比的歡喜

最後 讓心鬆緩緩地安住


二、皈依
在這支的修持,不只是頂禮,更重要是歸命三寶。生起意念,為了解除自己煩惱、痛苦的緣故而皈依諸佛菩薩眾。


三、懺罪
之前增長了清淨的善業,現在開始要懺悔罪障,在懺悔罪障中,最重要需要知道罪障並非自心本有的。我們常常覺得罪業和自己是一體的,所以常說我真是煩惱深重,好像我就是煩惱,事實上我並不是那個瞋怒、貪愛、煩惱,所以要把我和煩惱罪障分開,因為那不是我們本性上具有的,如果能認識到這點,就有能力懺悔掉這些罪業。

為了要懺悔清淨,需要具足四種力量:

1.追悔力:對於過去所造做的各種罪業,生起懊悔的心念。這點是最重要的,各種過失錯誤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我們不知道過失。錯誤並不是問題,真正的錯誤是不知道自己錯了,所以要生起追悔力,知道自己做錯了。

2.遮止力:誓言絕不再受煩惱控制造作惡業,生起這樣的誓言心念。努力的當對境生起時,不要再造作惡業。若在這狀況下,仍然造作惡業,就要努力的去對治修持,讓煩惱成為修持的助緣。

生起煩惱之三因:
(1)跟引發煩惱的對境太接近,所以要盡量遠離和避免。
(2)未如理作意。譬如看到討厭的境,馬上就認為那是不好的,因此我們要做自心的主人,才不會被掌控。
(3)失念。由於沒有正念的緣故,就落入了煩惱。所以要知道生起煩惱的對境,《入行論》偈頌:「當心陷入散亂時,你就處在煩惱的牙縫中」。若失去正念,隨時都會被煩惱吞噬。

因此如果沒辦法遠離煩惱的對境,進一步就要轉變自己的心念,當煩惱快生起時,也知道要生起正念,轉變煩惱的意念。

3.依止力:最根本就是依止戒律來淨除罪業。領受皈依戒就自然地不去傷害一切有情,領受了菩薩戒後就要去利益一切有情。領受戒律便能遠離種種過失,成為了清淨罪障的基礎。

4.對治力在戒律的基礎上,透過對治清淨罪業,譬如觀修本尊、持誦咒語、跟罪業完全相反的方法加以清淨。


(堪布帶領作「懺悔」的修持)

讓心鬆緩緩的安住
清楚的安住在當下
平常我們的心很容易被外境所吸引
當心回到當下  心的力量就產生

憶念著虛空中  安住著一切諸佛菩薩眾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聚集前方
內心生起動機

在諸佛菩薩尊前懇切懺悔罪業
生起懺悔的心

過去由於自己在不知道的情境中所造作的惡業
及各種放逸散亂之下所造作的惡業
和強烈煩惱中所造作的惡業
導致自己流轉於輪迴遭受的各種痛苦
對於所有的罪業
我要懺悔

我如實地知道過去所造作的種種都是錯的
因此我在所有諸佛菩薩尊前
懇切地發露懺悔

從今以後對種種過失惡業絕對不再造作

為了讓這些罪業清淨
我至誠地皈依一切聖眾

內心生起強烈堅定的意願
我誠摯地皈依諸佛菩薩眾
懺悔罪業並要和諸佛菩薩一樣作利益眾生的行為

心鬆緩的安住
或安住在心性中

這是一張圖

四、隨喜
「隨喜」的心念可以讓自己的修持變得更有力量,無論是隨喜諸佛菩薩,或是隨喜一般眾生的善業,一旦我們隨喜可以讓我們獲得一樣的功德力。隨喜也可以對治嫉妒的煩惱。

心之所以處在緊繃煩惱,主要是因為心裡沒有隨喜的意念,因為沒有隨喜的心念,看不到自己和別人所具有好的面向,只看到過失和錯誤。因此對自己和他人都要生起欣賞隨喜的心念。

仁波切教導我們每天都要記錄下來值得感恩的事情,所以要認識到自己每天都做了很多很美好的事情,隨喜和驕慢不同的,驕慢是有比較的心念,但是對自己所具有好的德性行為等等,生起欣賞和歡喜,讚美自己具有這樣的特質,這樣的隨喜可以增長提升自己的修持。

噶當派的祖師們,每天醒來都會先感恩自己還活著!能夠活著真是稀有難得、值得歡喜的事情,所以可以隨喜自己還能呼吸,還能思維、學習,應該這樣的隨喜自己。有些人特別會唱歌、或特別會工作...等等,這些原本視為理所當然的事,都可以隨喜這樣的特質。



(堪布帶領作「隨喜」的修持)

讓心鬆緩的安放著
對自己生起歡喜
在自己的才能特質上   生起隨喜的心念

對父母朋友師長所具有的特質  生起歡喜心
無論是才能、品德、各種美好的事情
生起無比隨喜的心念

隨喜諸佛菩薩所具有的善行和功德
無比稀有啊~
竟能對遍虛空的有情生起慈悲、利益之心
真是無比稀有~
如此生起隨喜的心念

最後 讓心鬆緩地安放


過去有一次佛陀節夏安居,每次在施主供養後,都會念誦施主的名字,那天的施主是位國王,但是念誦時卻念了一位老婦人的名字。於是國王就問佛陀,是否把施主的名稱念錯了?

佛陀說:今天有個功德更大的施主,那位婦人對於國王的供養在內心生起無比的隨喜,並且供養了一顆水果,由於他隨喜後的功德和你一樣,接著又加上那顆水果的緣故,所以就大於國王供養的功德。

供養不在外在的食物,而在心裡清淨的意樂。善業的大小取決於心念的大小,而不在物質的多寡,因此最重要的心出自於善的意念,並生起隨喜。


五、請轉法輪
修持請轉法輪的兩個原因:
1.生起敬重心。對法具有恭敬心,讓我們知道法是很尊勝、重要的。
2.生起渴求心。佛陀說法時,若眾生沒有想要學法的心態,佛陀是不會說法的,如果是這樣佛法叫流於形式上的教法。

轉法輪是依著有情的需求而去說法,因此佛陀在說法時,如傳授皈依戒時,都會問「歡喜否」、尊重對象的意願。透過請轉法輪能令眾生因為佛法得到利益,從輪迴中究竟解脫,讓有情眾生遠離各種痛苦、長壽、增長善業,所以我們要經常請轉法輪。


六、祈請不涅槃
請轉法輪的對象不只是佛,只要能夠幫助有情脫離痛苦的上師、善知識,都是我們請轉法輪的對象,因此進一步我們也要祈請他們長久住世、不入涅槃。

七、回向
這部分在之後的課程會詳細解說。



(2020堪布貢噶台灣弘法《入行論實修次第之璀璨日》第一日2月28日開示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