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資源
閱讀資源
閱讀資源

2020亞洲德噶線上閉關・開心禪三階第一堂開示摘要

2020-09-19

主講:詠給・明就仁波切

日期:2020年9月18日 晚上七點(香港/台灣/北京時間)

翻譯:妙融法師

這是一張圖


開心禪第三階的內容是關於「智慧」,在這一階的課程中,我們將會好好地發現並且探索自己。在我們禪修的傳承中,當你能夠真正認識自己的本質時,即是解脫和自由的開始,因此首先我們要去探索「我是誰」。

這一階主要談及「觀」的修持,在修持上分為小乘(基礎乘)、大乘及金剛乘三種不同層次,接下來我們要介紹的是結合小乘及大乘「觀」的修持教導。

首先我們要去看看這種「我」的感受,無論我們做什麼、去到哪裡,都帶著「我」、自我的感受。這樣一種「我」的感受,就是痛苦的來源和成因。

五種源自於「我」的煩惱

煩惱有五種,首先是「貪著」:我想要得到第一、要搶先,或是我的想法才是正確的、最好的,覺得我的團隊是最優秀的…,種種這些「我想要這個、那個」的感受,就是所謂的貪著。

第二個是「瞋恨」:只要無法被滿足、達不到自己想要的,就會感到失望憤怒,於是你看誰都不順眼,甚至最後連自己都否定,就是所謂的瞋恨。

第三個是「無明」:也就是搞不清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總是感到困惑,一直忙忙碌碌地停不下來。

第四個是「嫉妒」:和同輩的相互比較,比如我和朋友一開始是一樣的,但現在他們有車、教育程度比我高、比我有人緣,我該怎麼辦呢?這樣的心理就是嫉妒。

最後一個是「我慢」:覺得自己是最好的,而別人什麼都不懂。

這五種煩惱其實都來自於這個「我」的感受。這些「我想要這個、我不要那個、總是處在困惑、無法接受別人比我好、只有自己是最好」,都是建立在這樣一種「我、我、我」的基礎上。


不聽從也不對抗    就只是跟「我」 同在

這些種種來自於「我」的感受,造成了很多人際關係的問題,甚至是國家間的爭鬥,如何從這樣的問題中解脫,找到解決的方法呢?也許你會認為從今天起不要再去想「我」,問題就解決了。事實上,這樣想並沒有太大助益,就好像你越是告訴自己不能去想起披薩,你就越容易想到披薩一樣 ; 另一種情況,你選擇相信「我」、完全聽從「我」,則會讓問題變得更大,最後自己和別人都是輸家。

聽從「我」不對,和「我」對抗也不對,所以我們該怎麼做呢?其實我們什麼都不用做,就只是看著這個「我」,不用控制或遠離它,也不用製造另一個全新的「我」,就只是和原本的「我」同在。有些其他的傳承會教導抑制這個「我」,但在我們的傳承中,稱之為自解脫或自對治,而這個方法更容易、甚深及有效。

如何練習看著自己、看著「我」呢?當我們在練習時就只是覺知那種「我、我、我」的感受,就只是跟這樣一種「我」的感覺同在。你不需要去停止、抑制這種「我」的感受,也不用去製造出「我」的感受,在這裡不去問問題,就只是看著這個感受,跟這個感受同在。這種「我」的感受,有些人出現的是一種感覺,有些人則是出現一些想法, 或者是一種想像,這些都是可以的,重點是與這樣的感受同在。


■ 兩種解脫—— 看得到或看不到,都很好

在練習的過程中,無論你感受得到或感受不到「我」都很好。為什麼兩個都很好呢? 因為有兩種解脫,一種是橫向的解脫,另一種是縱向的解脫。

橫向解脫是指:在開心禪一階的練習時,當你看著念頭時,念頭消失了,這時候就經歷了一個空隙,就好像在過去和未來的中間,有一個空間、空隙。當你體驗到的時候,這就是橫向解脫。

另外一種情況,當你看著念頭或情緒時,它們並沒有消失。就像我舉過的例子,像是看著內在的電視或是河流。如果看到了河流,就表示你已經不在河流裡了,這就是一種縱向的解脫。當你看著它的時候,它並沒有消失,但你已經在內在的電視或河流之外,於是與這個對境就產生了一定的距離。觀察這個對境時,這個對境便成為了禪修的朋友與助伴。


(2020 明就仁波切 亞洲德噶線上閉關「開心禪三階」第一堂 9月18日 開示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