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資源
閱讀資源
閱讀資源

2020明就仁波切親授線上課程・第三堂開示摘要

2020-04-27

主題: 獨處中的自我發現

時間: 2020年4月12日 
晚上11點59分

翻譯:妙琳法師 


這是一張圖

大家好,今天我們討論的主題是「如何將獨處的時間,轉化為向內自我發現的機會」。事實上在你自身當中,有著許多美好的特質,是你可以向內去探索的。這與你的生命息息相關,對於未來是否能有成功、富有意義、平靜的人生,也是至關重要的。

有些人想要閉關,卻無法拿到太多的休假。之前在美國,他們告訴我,一年大概有十二天的休假,我想其他國家也差不多,對於想要閉關的人而言,這段時間反而是個很好的機會。

疫情期間 仁波切的新領悟

首先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目前的生活。我現在正在做閉關,是種比較輕鬆的形式,所以我可以做一些線上教學。每天有四座的修持,在每座修持之間,我會閱讀一些經典。過去我們都要學習五明的學科、五部大論,包含教授心與物質的《阿毘達摩論》、教授空性見地的中觀論、教授禪修次第的般若學科、因明邏輯和戒律的五類論典。過去我花了九年的時間,在2000年的時候完成了所有的學習。後來開始在各地教授禪修,變得很忙碌。2011年開始了四年半的遊方閉關,回來之後,我不時做短期閉關,也就沒有再花時間去閱讀經典。現在我又重拾這些殊勝的經典,哇!太令人驚奇了,帶給我一番新的領悟。

自從2000年開始我持續在禪修,然而這些經典的意涵一直都在我心裡。這段時間我在世界各地教導禪修,同時也跟科學家們做了很多討論。當我再次複習這些經典時,發現很多內容是吻合的。以前會覺得《阿毘達摩論》很艱澀枯燥、有很多學術專業的內容,但現在覺得完全不是這樣。很多事物與我們的身、心以及外在的世界是相互關聯的,尤其這些論典中提及了禪修的修持次第。現今許多現代科學所說的觀點,早已記載在兩千五百年前的經論當中,實在是很不可思議!


這段珍貴的時間   正是自我轉化的機會

在修持的座間,我也會和我母親共進午餐,我母親做的飯菜非常可口,而我哥哥措尼仁波切住在這附近,有時也會從家裡帶一些食物過來。再過幾天,我也會自己下廚做飯。我在四年閉關中都自己做飯,但現在可能忘得差不多了。閉關回來之後我大概只煮過一次或兩次飯,我做的菜沒有什麼特別的名字或是作法,像煮咖哩一樣就只是把東西放在一起,之後再來看看他們喜不喜歡我的廚藝。我也開始種植蔬菜。在尼泊爾的季風季節裡,因為雨水的關係,土壤太濕所以不容易種植蔬菜,因此我也會實驗性的去種一些像是玉米、豆子這些可以在季風季節裡生長的蔬菜,現在有些蔬菜都開始生長了。同時我也會參與關於「靜心教育計畫」的課程研發討論……等等。每天會有一些令人興奮、令人期待的新嘗試,我們都可以這樣做。試著向內去探索自己,從自己身上學習,從而成長,這是很重要的。你可以禪修、可以反思,做一些事,但要保持平衡。同時我也會做一些運動,在房子周圍跑步。睡覺、運動、禪修、學習、觀察思維,飲食調理,這些都是可以去做的。

當我們回顧歷史,有許多偉大的發明,都來自那些發明家有某段閒暇、靜慮、可以充分反思的時間。最近我聽說歐洲曾經發生過一次大的疫情,在那期間有位著名的科學家——應該是牛頓,他在那段隔離的期間,造就了許多新發現。因此,「反思」是很重要的事,利用這段珍貴的時間去自我轉化、自我成長,從自己和他人身上學習,去深化對實相的理解。做一些修持、禪修及運動,當然,我想你們很多人也都會料理。當你做任何的禪修時,首先要設定一個意願,生起動機,最後要迴向,祈願迴向給生病的人、病逝的人,迴向世界和平及這個疫情可以早日平息下來。


短短幾秒鐘的練習  都能產生很大的助益

上次提到過,禪修需要循序漸進地練習。我們是實修經驗的傳承,也就是在你接受教法後,要把它運用在你的生活中,然後再接受第二步的教法,要這樣循序漸進地學習。我們有個組織稱之為「德噶」,在這裡我們有「開心禪課程」,分為三階,同時有課後功課要完成。第一階是關於覺知、第二階則是慈悲、第三階是關於智慧,之後還有五個階次的「解脫道課程」,總共有八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你會學到很多,有更深層的內化與轉化。當然我們無法立刻就能轉化,但這些練習會帶來很大的助益。

今天要教大家一些新的禪修方式。直播的第一堂課,我們做了呼吸、聲音和默念的禪修。第二堂課提到了如何用恐慌的情緒來做禪修的對境,也練習了從頭到腳掃瞄身體的禪修。恐慌會帶來很多的感受,如果將這些感受拿掉,就不會有恐慌;如果將內心的圖像、話語、信念或是對恐慌的厭惡拿掉的話,也不容易產生恐慌。恐慌是這四個因素組合而成的,尤其是這些感受。不只恐慌,其它像是抑鬱、自卑、不安、孤單...等等,現在很多人可能覺得孤單,對嗎?還有念頭,同樣有很多的聲音和圖像,情緒有很多身體上的感受。所以我們要看著它們。大家記得上堂課說的嗎?有兩種自由,「橫向解脫」及「縱向解脫」。

「橫向解脫」的意思是 : 當你看著恐慌的感受,恐慌就消失了,出現一個空隙,這很好,有著幾秒鐘的自由或解脫,但是過後恐慌又再回來,再去看,恐慌又消失不見了。不過這個也取決於每個人的個性,你沒有辦法說:「我想要它消失或不想讓它消失」,你沒辦法選擇或掌控,但兩種都是好的。對於有些人來說,這些感受並沒有消失,這也很好,這時候感受就成了我們禪修的對境。

就好像呼吸禪修,當你要去看呼吸時,如果你阻斷了呼吸,那怎麼做呼吸禪修呢?呼吸禪修需要呼吸,同樣的,練習恐慌的禪修就需要恐慌的情緒。恐慌來了,沒關係,你就去看著它。當你看著它的時候,你就不在恐慌之中了,雖然恐慌還是在那,但你不在裡面,你正在看著它。也就是說,一旦你看到河流,就表示你不在河流裡,你是在河流之外了,但河流還是在那,所以不要認為河流會消失。有些人對這點比較困惑,他們認為所謂的自由就是這些恐慌的感受都得消失,事實上,它們不需要消失,因為恐慌就像呼吸一樣可以成為你禪修的助緣,它可以成為你的朋友、老師。不僅是恐慌、焦慮、抑鬱、自卑或是孤單等等,尤其是壓力,這些都可以用來禪修,有時候我稱它為「內在環保」。自卑,壓力,這些看起來像垃圾一樣,事實上如果你將它們做為禪修的對境,會是很好的助緣。特別是強烈的情緒,雖然並不容易,即使只是看著它幾秒鐘而已,也會對禪修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兩種自由、解脫,出現哪一種都是可以的。


心之明性的兩個面向 

今天我們要做一種新的禪修,「開放的覺知」禪修。「開放的覺知」不需要禪修的對境,所以也稱為「無所緣禪修」。覺知就像一盞燈,當你在黑暗中把燈點亮的時候,它照亮了一切,同時燈本身就能照亮它自己,因此不需要再用手電筒去照這個燈,火焰、燈本身就是光。同樣的,我們的心一直有著覺知、意識,心有兩種「明性」的面向:「自明」和「照明其他」。

「照明其他」的意思是 : 比如現在你可以看到我的手,是因為心的明性——知道對境,所以你可以看到這個影片,聽到我的聲音,聞到氣味、嚐到味道、感受到,有念頭情緒等等。而「自明」則是指心就是光明本身,心就是覺知,就是意識,就是明性,像燈一樣,因此心可以知道它自己。

剛開始當我們試著與心連結時,我們需要一個對境、助緣。一般來說,如果有人問你:「心是甚麼?」有人會說:「我的心就是一種感受、想法,開心或不開心的感受,或想著什麼等等。」或者你會描述你的記憶,所感知的,你所相信的……,而這些可以說是心的顯現,或是心的活動,但並不是心的本身。

傳統的例子是天空和浮雲的比喻。覺知,心的基本特質就像天空,而念頭、情緒、感知、恐慌、焦慮,就像天空中的雲朵。風暴、龍捲風,污染,這一切也都只是雲朵而已,它們會來到天空中,在天空停留,然後消融於天空。

我們有非常棒的覺知,這個覺知就像天空,始終是自由、清淨、平靜的。無論多嚴峻的氣候或多嚴重的污染,這些都無法改變天空的本質,天空始終是自由的。你不可能將天空燒毀,或向它射擊,它是自由的,清淨的、當下而開放的。同樣的,我們心的本質也如同天空,覺知是自由的,這些感受、情緒、念頭,甚至是恐慌都無法改變覺知本身,它們是來來去去的。

這是很棒的發現,不是嗎?我們的本質是非常美好的,有時候我們稱之為「本初善」。覺知是我們美好的天賦,它是自由、清淨、當下的,一直與我們同在。不只如此,我們還有愛與慈悲、智慧、能力和種種的技能,所有這些都在我們的自心當中。


覺知始終都在  只要我們發現它

小時候我跟著父親初學禪修時,喜歡炫耀自己的禪修,期待聽到父親稱讚我:「你好棒啊!」每天我們都會一起共進午餐和晚餐,那裡有一面很大的窗戶,父親平時喜歡坐在窗邊看著天空。有一次跟父親用過午餐之後,有點安靜,於是我試著禪修,刻意坐得很端正,不時看看父親的反應。我父親有時候會在用餐後教我一點禪修,就在我禪修時,聽到很多狗吠聲,當時我們所在的寺院有很多狗,有客人來的時候,狗就會追上去狂吠,父親對我說:希望這些狗不會傷害任何人。客人進來後,父親告訴我:「這些狗也具有本初善,牠們的本質和我的本質,還有屋內這尊莊嚴的佛像——佛的本質是一樣的。」當時我心想:「我和狗的本質有可能是一樣的,但怎麼可能和佛的本質也是一樣的呢,父親應該是為了鼓勵我吧……」當時我並不相信自己怎麼會有這麼棒的特質呢?但是當我繼續修持之後,就有了更多的發現,現在我相信了!

覺知是我們的天賦,一直與我們同在,你不需要再去製造什麼,覺知就在那,你要做的就是去發現它!如何去發現呢?一開始我們要運用對境,「知道」對境,在一呼一吸間覺知著呼吸,這是跟覺知連結的開始。之後再把覺知轉向內去看著身體的感受,和覺知連結。接著讓覺知跟覺知自己在一起,如同天空跟天空自己在一起,而不需要任何對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