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資源
閱讀資源
閱讀資源

太靠近我們看不見,太容易我們不相信

2019-12-23

■太靠近我們看不見,太容易我們不相信

佛陀圓滿證悟時說到:「我得甘露無為法,甚深寂靜離塵垢,一切眾生無能了,是故靜處默然住。」佛陀悟到的就是我們的自性、心的本質,也是我們要認識出來的。但擔心人們無法明白,所以就默然安住。後來大梵天、帝釋天請轉法輪後,佛陀才決定說法。

佛陀心想如果一開始就給予甚深、寂靜、光明、無造作的心性教授,可能不會被接受,於是佛陀先說了壞消息:從無常、四聖諦開始教起。

後來佛陀到靈鷲山教導空性及菩提心,菩提心和空性的圓融,已經接近甚深光明的教導。

最後佛陀才講到佛性,佛陀說:你的自性就是佛性。你不需要再去製造什麼新的東西出來。但是這一直與你同在的心性和你太靠近,所以不容易看到,因為太容易而難以相信。
 

■第六識,和前五識不一樣

大家看得到我手上的水果嗎?請看著這個水果,然後閉上眼睛,你記得這個水果嗎?當眼睛閉上的時候,你心中還是有水果的影像,那就是第六意識的作用。

現在張開眼睛再看一次水果,持續一分鐘地看著它。

(仁波切一邊舉起水果,一邊問大家問題)

有多少人喜歡榴槤?有多少人喜歡披薩?你比較喜歡哪一個?

馬來西亞流行什麼運動?你們喜歡什麼運動?喜歡足球的舉手?喜歡羽毛球的舉手?哪個國家的羽毛球隊最強?

眼睛看著水果,心裡想著是運動的話題。這時第六意識跟著運動在一起,而眼識跟水果在一起,兩者分開運作。
 
這是一張圖

■心性如同天空,八識就像浮雲

一切的概念心都屬於八識,透過眼識我們能看,耳識,能聽到;鼻識,能嗅到;還有舌識、身識。第六意識,就是心中生起的聲音、圖像等等。第七識就是那個「我」的感受,在開心禪三階觀察的對境就是「我」,這個「我」的感受是一直都在的,如果有人說你是笨蛋,就會有很多強烈情緒出現,這些都建立在煩惱識之上,有時明顯,有時隱蔽。第八識比較中性,它有一點像殭屍的狀態,呆坐在那,沒有太多念頭,不是正也不是負。

八識從心性而來,但它卻不是心性。好比天空和雲朵,心性就如同天空,八識就像浮雲。另外一個例子,像太陽和陽光,心性就如同太陽,而八識就像陽光。


(2019明就仁波切馬來西亞閉關第二天「解脫道三四階」12月23日 開示摘要)